文/尹全海
揆诸史实,中国移民史上并不存在“八姓入闽”。作为一种传说,“八姓入闽”始于唐代,初为林、黄二姓入闽,唐宋之际演变为林、黄、陈、郑四姓,或黄、陈、郑三姓入闽,至宋代元祐年间终定型为林、黄、陈、郑、詹、邱、何、胡八姓入闽。明清之后,八姓入闽传说由姓氏族谱进入地方志书、学者著作,并经由地方志书跨区域传播至豫闽台两岸三地,流传至今,成为中国移民史上著名的移民传说。
由两姓入闽到八姓入闽的历时性演进“八姓入闽”传说,脱胎于“永嘉南渡”,且与“永嘉南渡”同源。
(资料图片)
关于永嘉之乱,中州氏族南迁(即“永嘉南渡”),据现今发现的史料记载,先是由中州迁至江左,如成书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(648)的《晋书·王导传》记曰:“洛京倾覆,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、七。”至唐宪宗元和初年(805),便出现“诸姓入闽自永嘉始”的记载,将永嘉南渡迁入地由江左推进至福建,如唐林蕴撰《林氏族谱序》曰:“汉武帝以闽数反,命其迁闽于江淮,久空其地。今诸姓入闽自永嘉始也。”接着,成书于唐宪宗元和七年(812)林宝纂的《元和姓纂》之“林·晋安”条记曰:“林放之后,晋永嘉渡江,居泉州。东晋通直郎林景,十代孙宝昱,泉州刺史。今领判官、监察林藻,江州判官兼监察林蕴,皆其后也。”同书之“黄·晋安”条亦记曰:“(岑校)黄姓,元和姓纂有江陵、洛阳、晋安三族,皆唐世士人新望。”林、黄二姓之外,《元和姓纂》未记载其他入闽姓氏,更无“八姓入闽”之描述。
与唐林蕴撰《林氏族谱序》相比,林宝纂《元和姓纂》在叙述永嘉南渡时,将晋安林氏和晋安黄氏列入永嘉南渡姓氏,不仅证实了唐林蕴撰《林氏族谱序》所记“诸姓入闽自永嘉始”的真实性,而且客观上实现了“永嘉南渡”与“林、黄二姓入闽”的合流,继而将“林、黄二姓入闽”与“永嘉南渡”并存。
此前,长安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(730)的《开元释教录》(简称《开元录》)也称:“闽县,越州地,即古东瓯,皆夷种,有五姓,谓林、黄是其后裔。”《开元录》的记载,当然可以理解为福建之林、黄二姓为原住民,非自中原迁入;同样也可以解释为林、黄二姓为福建最早自中原迁入姓氏,与《元和姓纂》趋于吻合。据此,《元和姓纂》所记之“林、黄二姓入闽”应为八姓入闽传说之逻辑起点。
历经五代,至宋庆历年间,林蕴撰《林氏族谱序》与林宝纂《元和姓纂》的“合流”成果,得以扩展。如詹琲《忆昔吟》诗有云:“忆昔永嘉际,中原板荡年;衣冠坠涂炭,舆辂染腥膻。国势多危厄,宗人苦播迁;南来频洒泪,渴骥每思泉。”宋初《太平寰宇记》之“泉州”条云:“东晋南渡,衣冠士族多萃其地,以求安堵。”陈振孙《直斋书录题解·地理类(史部)》卷八记曰:“《闽中记》十卷,唐林壻撰。本朝庆历中有林世程者重修,其兄世矩作序。壻,郡人,养尚不仕,当大中时。世程,亦郡人也。其言永嘉之乱,中原仕(士)族林、黄、陈、郑四姓先入闽,可以证闽人皆称光州固始之妄。”
“永嘉南渡”入闽姓氏由林、黄二姓,演变为林、黄、陈、郑四姓,与唐贞观年间修成的《陈书·陈宝应传》所记“世为闽中四姓”暗合。其中,林世程《闽中记》所言“入闽四姓”与《陈书·陈宝应传》之“闽中四姓”林、陈二姓是一致的。“永嘉南渡”,“四姓入闽”传说,为此后嘉靖《固始县志》和光绪《漳浦县志》著者所接受。以林世程《闽中记》成书年代推之,“永嘉南渡”,林、黄、陈、郑四姓入闽之传说,应始于唐宋之际。
宋元祐三年(1088),林英撰《林氏族谱序》第一次出现“八姓入闽”。《林氏族谱序》曰:“林氏出自子姓,黄帝之后,理唐虞夏商四十六代,而生比干,因直谏死。武王克纣,征其所生男,赐姓林,名曰坚,食邑博陵,世为大夫。”“至西晋,林礼徙籍于下邳,遂为徐州之冠族。传至孙晋安郡王禄,为闽林始祖。时中州板荡,衣冠卿相徙闽居之者八族,林、黄、陈、郑、詹、邱、何、胡是也。唐定天下,氏族推晋安之林为甲。”
至此,自唐元和年间,中经五代,至宋元祐年间,“八姓入闽”之传说,历经林、黄二姓入闽,林、黄、陈、郑四姓,或黄、陈、郑三姓入闽,到林、黄、陈、郑、詹、邱、何、胡八姓入闽,近三百年得以定型。
期间,无论林、黄二姓入闽,林、黄、陈、郑四姓,或黄、陈、郑三姓入闽,还是林、黄、陈、郑、詹、邱、何、胡八姓入闽,主要出现在林氏族谱或由林氏族人完成的著作中,不排除作者的家族私见,为表达林、黄、陈、郑、詹、邱、何、胡八姓为“永嘉南渡”入闽的中原姓氏,比如林氏族谱所强调的“林氏出自子姓,黄帝之后”;或作者为暗含林、黄、陈、郑、詹、邱、何、胡八姓为福建著姓或最先入闽之姓氏,突出与其他后来者相比其在福建(闽南)开发和建设中具有的特别重要之地位。
自福建至两岸三地之地域性传播至明代,“八姓入闽"传说叙述载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,地方志书代替姓氏族谱成为“八姓入闽”传说的传播载体,并据此超越福建成为跨地域性传说。如始修于成化二十一年(1485)、成书于弘治二年(1489)的《八闽通志》,成书于崇祯初(1628-1633年)的何乔远编撰的《闽书》和乾隆《福州府志》,以及嘉靖《固始县志》、光绪《漳浦县志》都出现了“八姓入闽”的记载,但地方志书所记“八姓入闽”与此前族谱所记“八姓入闽”,关注重点发生了转移:
其一,“永嘉南渡”“八姓入闽”,已经不是孤立事件,此前散见于文献的汉武帝迁民于江淮,“永嘉南渡”“八姓入闽”,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、唐末王审知兄弟入闽治闽,以及南宋中州士民南迁等重要移民事件,按照时间序列同时出现在一个叙事文本中,从而建构起汉至南宋中原士族入闽的完整历史叙述。如彭韶书《八闽通志·序》记曰:“自汉武徙其民于江淮间,永嘉板荡,乃有衣冠而南;王氏割据复有元从而南;及宋氏都杭,诸名家又益南矣,华俗由是而丕变。”“八姓入闽”从姓氏源流叙述转为地方历史叙述。换言之,“八姓入闽”已经不仅仅是林、黄、陈、郑、詹、邱、何、胡八姓的姓氏播迁史,而是福建地方历史的一部分。
其二,“八姓入闽"的叙述重心由“八姓入闽”转而为王审知治闽及“八姓入闽”对福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意义。入闽八姓被定义为王审知兄弟治理福建之前的中原衣冠士族,并且由此带来“闽之风声气习,浸与上国争列”之丕变局面。中原衣冠士族南迁入闽对福建经济建设、文化繁荣以及人才会聚的贡献成为“八姓入闽”叙述的重点。
《闽书》关于“八姓入闽”之记载,暗示中原士族入闽成为福建追赶、超越中原的原动力,这一文化取向一直延续至今,最终成为“闽人称祖皆曰光州固始”这一文化现象的历史依据。
清初福建方志基本上接受了明代方志的叙述内容。如乾隆《福州府志·外纪一》引《九国志》的叙述内容,其实就是《八闽通志》和《闽书》的综合。从“晋永嘉二年,中州板荡,衣冠始入闽者八族,林、陈、黄、郑、詹、邱、何、胡是也”,到“凡唐宋士大夫避地而南者,皆厚礼延纳,作招贤院以馆之。闽之风声气习浸与上国争列”。如同前志,主要叙述“王氏父子”治闽的历史功绩。
其三,八姓入闽传说第一次超越福建地域,出现在中原方志中。嘉靖《固始县志·人物志》记曰:“固始衣冠南渡,大较有三:按《闽中记》,永嘉之乱,中原士族林、黄、陈、郑四姓先入闽,今闽人皆称固始人,一也。”期间,姓氏族谱的叙述内容也有明显变化,着力点在于构建各姓氏在福建的地位与影响。如邱濬《阙下林氏孝友祠堂记》记曰:“八闽著姓以林氏为第一,林氏尤著于莆中,莆中之林首称阙下,盖自晋永嘉之乱,八姓入闽,林居其首。”沿用唐宋以来林氏族谱对“八姓入闽”传说的记载,同时确立林氏为“入闽八姓之首”和“八闽著姓”的特殊地位。
“八姓入闽”传说在两岸的不同取向大约20世纪50年代之后,“八姓入闽”传说在两岸出现不同取向。台湾学者对“八姓入闽”传说的研究主要是姓氏研究及族谱编纂活动。其中,彭桂芳的台湾姓氏研究基本上代表了台湾地区姓氏研究成果。
在《五百年前是一家》所列台湾72姓中,仅有林氏、詹氏、丘氏、胡氏四姓为“永嘉南渡”姓氏。如林氏,“至晋室南渡之时,江南已经有了林姓的踪迹,到唐宋之际,就已经族人遍布福建各地”;詹氏,“永嘉入闽的八姓之一,所以,一千六百多年以来,一直是我国南方的名门著姓”;丘氏,“五胡乱华,南迁入闽”;胡氏:《台北县胡氏族谱》记载,“胡公满之后,古代世居于陈。西晋之末,五胡乱华,乃与林、黄、陈、郑、詹、邱、何等八族入闽,居晋安郡”。其中詹氏、胡氏两姓曾提到“八姓入闽”。
在《唐山过台湾的故事》所列台湾47大姓中,唯林氏为“永嘉南渡”姓氏,胡氏为“八姓入闽”之一。如“福建的林姓,自唐代便已称盛,他们的南迁始祖林禄,是在晋室东迁时从江苏的徐州辗转开基福建的”;“闽中郑氏始祖不知来自何时。据《通志·郑樵家谱后续》《兴化府杂记》,郑氏之由荥阳入闽,属在晋怀帝永嘉间”,“八族之郑,乃是郑昭,郑氏入闽之祖断自郑昭也”。
台湾族谱编纂及整理方面。杨绪贤《台湾区姓氏堂号考》之《台湾区一百大姓考略》所见:陈、林、黄、何四氏均为“永嘉南渡入闽姓氏”,但均未提及“八姓入闽”之事。郑氏、邱氏、詹氏、胡氏四姓族谱则称其为“八姓入闽”姓氏之一。《台湾省通志·人民志氏族篇》卷二第五章《各姓之姓源、播迁、入台》所记:陈、林、郑三姓未见“八姓入闽”之事。詹、何两姓涉及“八姓入闽”文献,但作者均持存疑态度。如詹姓,“《福建通志》称,永嘉南渡,八姓入闽,詹姓其一。本省《詹氏族谱》,均付缺如”。何姓,“《兴宁何氏谱·总世系图》记曰,虽有谓自玉铨至承关,除叔度葬所未详、颖考葬安庆外,皆葬于福建福州或武平。但其年代缺详,不知何时入闽。又相传:东晋之初,八姓入闽,何氏其一,该谱亦未言及。而稽本省《何氏族谱》,实在唐初”。唯黄、胡两姓有“八姓入闽”的记载。如黄姓,“何乔远《闽书》卷一百五十二谓:永嘉二年,中原板荡,衣冠始入闽者八族,所谓林、黄、陈、郑、詹、丘、何、胡是也。可见固始黄氏之入闽,是始于永嘉之乱”。胡姓,“台北县《胡氏族谱》记曰,胡公满之后,古代世居于陈。西晋之末,五胡乱华,乃与林、黄、陈、郑、詹、邱、何等八族入闽,居晋安郡。五季之末,八姓入闽,胡居其一。此事见于《福建通志》”。另如《台湾关系族谱丛书》,共收录闽台著姓10姓,族谱12种(60册),收录有《蕉岭台湾五全林氏族谱》(林靖寰总辑)三十四卷、《永春夹潦郑氏族谱》(郑玉书纂修)五卷,均未见“八姓入闽”之记载。
大陆学者对“八姓入闽”的研究始自朱维幹的《福建史稿》。朱维幹在《福建史稿》中对移民史上的“八姓入闽”提出诸多质疑,如“永嘉时,是否有中州人民入闽”,朱维幹对之持否定态度;他同时还对《福州府志》引《九国志》关于“八姓入闽”之记载也提出疑义,并特别指出“起码《粤雅堂丛书》本《九国志》无此记载”。
但由于朱维幹在撰写“秦汉至隋”的福建历史时,仍将“八姓入闽”的传说作为“中州人民入闽”的一部分,受其影响,此后学术著作中出现“八姓入闽”传说与事实并存的观点:如林国平、邱季端《福建移民史》在论述晋代与南北朝时期移民时,依据乾隆《福州府志》所记“八姓入闽”史料,作为“西晋末永嘉年间(307-312年)北方汉人的又一次大批入闽”的史实依据。
《福建移民史》还认为,永嘉之前已有不少北方汉人入闽,而且“永嘉南渡”入闽汉人也不止八姓。
李乔、许竟成《固始与闽台》和李乔《闽祖光州现象研究》两书在讲到“永嘉之乱”或“八姓入闽中的固始人”时,均将宋人路振《九国志》、梁克家《三山志》记载之“永嘉之乱,衣冠南渡”称为“八姓入闽事件”。而徐晓望《福建通史》关于“八姓入闽”记曰:“黄仲昭《八闽通志·拾遗》所记,永嘉二年,中州板荡,衣冠始入闽者八族,所谓林、黄、陈、郑、詹、丘、何、胡是也。这段话出自乾隆《福州府志》所引《九国志》,而《九国志》今已散佚,在保留下来的部分篇章中,找不到这句话,只能称之为八姓入闽的传说。”徐晓望还认为“永嘉士族南渡入闽,是在唐宋之际即有的传说”。
徐晓望《闽南史研究》关于“北方移民与闽南人的形成”指出“闽人的族谱与传记,都表明有一些家族是永嘉之乱后入闽”的,换言之,“福建人认为,永嘉南迁晋人的后代是福建人的祖先”。《闽南史研究》一方面认为“永嘉之乱,八姓入闽”系传说,同时也认为“永嘉二年北人入闽并非虚构”。葛剑雄《中国移民史》直接认为林谞《闽中记》所记“四姓(或八姓)入闽缺乏根据”。
研究结论中国移民史上的“八姓入闽”,应指307—439年间,由“汉水以东,颖(颍)水以西,淮水以北(至上党)”地区迁出,辗转迁入刘宋时之江州所辖晋安、建安两郡以及两郡所辖之十五县(国)的林、黄、陈、郑、詹、邱、何、胡八姓。对此正史记载缺失。
“八姓”族谱记载唯见林氏族谱有入闽记录,另有五姓为“永嘉南渡”姓氏,但并未入闽;“永嘉南渡”后入闽姓氏并非仅有八姓,而且中原汉人入闽者亦非始于永嘉。故“八姓入闽”是移民传说,不是移民史实。
《福州府志》引《九国志》并无关于“八姓入闽”之记载,而且路振《九国志》应为何乔远《闽书》之误。路振《九国志》及梁克家《三山志》均无“八姓入闽”之记载,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之《八闽通志》关于“八姓”之注释为误注。陈振孙《直斋书录题解》、嘉靖《固始县志.人物志》和光绪《漳浦县志·杂志》关于“四姓入闽”所引之《闽中记》,为宋代林世程《闽中记》,非唐代林谞《闽中记》。林宝纂《元和姓纂》、林蕴撰《林氏两湘支谱序》、林世程纂《闽中记》、林英撰《林氏族谱序》系相承(续修)关系,均为林氏作者完成的完整记载“八姓入闽”的历史文献。
八姓入闽传说,脱胎于“永嘉南渡”,《元和姓纂》及林氏族谱记载的“林、黄二姓入闽”为八姓入闽传说的逻辑起点,大约唐宋之际,“二姓入闽”演变为“林、黄、陈、郑四姓,或黄、陈、郑三姓入闽”,至宋元祐年间林氏族谱首次出现“林、黄、陈、郑、詹、邱、何、胡八姓入闽”。明清以后,地方志书取代姓氏族谱成为传播“八姓入闽”的主要载体。
自20世纪50年代,八姓入闽传说在海峡两岸出现不同取向,至20世纪80年代,“八姓入闽”成为两岸互相认同的血缘、文化纽带。
八姓入闽与中国移民史上的所有移民传说一样,大都始于塑造一个来历清晰、且有社会名望的开基祖,然后通过纂修族谱将其合法化,林宝的《元和姓纂》和林蕴的《林氏族谱序》合力完成了这一使命,并经林世程《闽中记》、林英《林氏族谱序》进一步扩展。
黄仲昭《八闽通志》和何乔远《闽书》将八姓入闽传说与福建历史文化融合,由家族传说上升为地方传说,进而借助“陈元光父子开漳”和“王审知兄弟治闽”的历史,使“八姓入闽”传说超越福建进入中原(固始),随着闽人渡台,八姓入闽传说传至台湾,此前的历时性演变转而为跨区域传播,成为一个跨豫闽台两岸三地的移民传说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声纸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36 联系邮箱:55 16 53 8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