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综合  > 正文

父母满意养老院,我不安

时间:2023-05-14 13:56:49     来源:插座APP
点击上方 蓝字 ,关注插座APP

在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时候,人至少需要两种勇气。第一种是面对“人终有一死”的事实的勇气。但是更令人却步的是第二种勇气——依照我们发现的事实采取行动的勇气。这篇文章3400字,预计9分钟读完,无论是作为子女,还是作为个体,我们必须拿出勇气,选择面对,不逃避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作者|高琳

编辑|木木

来源|有意思教练(ID:EmpowerLeaders)

点击预约直播

如显示已结束,点开关注视频号

最近我做了一件自己一直不想做的事儿 —— 带我父母去参观养老院。

我爸85岁,去年阳了之后确诊帕金森,但总体来讲身体还算是硬朗;

我妈82岁,腿脚可好了,活蹦乱跳的,前两天还和我一起爬了长城。

而且我们又都住在北京,我也没说不管他们,我就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总是哭着喊着要去看养老院?

那天看完之后,我理解了......

就好像年轻人在面对未来的时候,想知道自己都有哪些选择。

老人,也一样,他们想知道自己到最后都有什么选择,这样他们就踏实了。

只是,父母踏实了,我倒反而不踏实了。

父母养老这件事,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很多。

每个人,无论年轻、年老,有钱、没钱,越早考虑越好。

再怎么早规划养老都不算早。

说到父母的养老,很多人第一个念头就是“需要多少钱”?

答案是:看他们的健康状况,看你想花多少钱。

我们参观的几个养老院都属于私立高端养老院,都不便宜,每月俩人住宿费用从1万5到2万5不等(两人按房间算,单人按床位算)。

在此之上还有护理费,试不同身体状况,单独收取。

比如说我父母这种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的,叫做活力老人,他们的护理费最少甚至没有。

再贵一点的,是半失能老人,也就是需要有人辅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的。

再往上一点,是失能老人,也就是生活完全无法自理,需要护工随时照顾的。

最贵的那种,是要靠鼻饲等一系列医疗手段来维系生命的老人了。

总之,粗略算下来,他俩大概一个月要3万块钱左右。

最后看了一圈,我父母决定当前还是要居家养老,未来可以考虑去离家近的养老院。

如何养老的决定是动态变化的,不可能靠一套解决方案,解决所有的问题。

这中间有很多变量 —— 比如:两个老人都是活力老人、和两个人中有一个失能、或者两个人都失能、包括两个人中有一位先走了。

剩下的那个人,会是什么情况,也不可能提前知道。就需要根据老人在不同阶段的状态和想法,调整方案。

总之,养老这件事太复杂了,再怎么早规划都不算早。

所以,我在参观完养老院之后,第一反应就是让公司里的年轻人,没事也去看看养老院。

到了生命的最后,一切都很现实,很残酷。

你身体有多好,就能过上什么质量的生活。

你能付得起多少钱,就能享受多好的服务。

趁着年轻多锻炼,学会理财,身体、金钱或者养老计划,怎么都得有一个。

能拿钱解决的问题,都不是问题。

不过,任何一个在社会上混过的成年人都知道,能拿钱解决的问题,都不是问题。

在父母养老这件事上,并不是说攒够钱、就解决了。

当父母患病的时候,作为子女最难的莫过于帮他们做出最好的医疗选择。

最近我的一位同事88岁的老母亲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并发症,浑身水肿到皮肤就像薄纸一样,感觉一戳就要破了,已经住进ICU好几天了。

她说医生给的治疗方案都是创伤性的,而她不希望母亲再受罪了。

我听了很难受,我知道这种艰难的选择,也许有一天我也要面对。

最后,她决定趁着母亲清醒,问问她自己的意见。

的确,无论是选择养老方案,还是治疗方案,有时候我们似乎忘了,养老这件事中最重要的人 —— 老人的感受。

纽约时报畅销书《最好的告别》里面有一段说的很扎心:“那种装修豪华的养老院,不是为了老人修的,而是为了子女修的。”

很多时候,子女愿意在父母养老上花大钱,除了是为了弥补没法亲身照顾父母的遗憾,还缓解了自己的焦虑。

让他们觉得,我已经尽力了,做到了我力所能及的最好。

毕竟比起父母,子女要在这个世界上待更久的时间。

那种没有尽力的负罪感和内疚感,可能要跟着自己一辈子。

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子女会选择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父母的生命,不管本人的意愿如何。

《最好的告别》里还有一段话:

“当我们无法准确知道还有多少时日时, 我们的每一个冲动都是战斗。

于是,死的时候,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,喉咙插着管子,肉里还有新的缝线......

接受个人的必死性,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,这是一个过程,而不是一种顿悟。”

这让我想到有一次见一个朋友,她说:“过去10年,我最大的成就就是送走了两边的四位老人。”

我当时还不大理解,这算是啥成就?

但是现在我越发体会到,能把老人体体面面的送走,真的是老人的造化,更是子女的担当和智慧。

让他们保持做选择的自由。

每到一个养老院,带着参观的工作人员都只会让我们看“活力老人”所在的楼层,而不会参观失能老人的楼层。

原因是出于安全的考虑,他们的房间是24小时开着门的。

的确,养老院的宗旨就是安全。

护工们客客气气的照顾着你,规定你每天几点起床、几点吃饭、几点睡觉,按时吃药........

所有这些善意的安排都是出于安全的考虑。

当然,这些高端养老院也准备了很多活动,比如唱歌、下棋、做手工之类的。

在养老院的墙上,专门有一张课程表,搞得和小孩上课外班一样。

但是这些真的是老人想要的吗?

▲浙江杭州余杭街道大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“课程表” 来源:中国之声人物专栏《你的样子》

《最好的告别》里有一位老人的话,特别触动我:

“我们自己想要自主权,而对于我们爱的人,他们想要的是安全感。”

很少有子女会想:“这是妈妈想要的、喜欢的、需要的吗?”

他们更多是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。

孩子会问自己:“把妈妈放到这个地方,我心里舒服吗?”

的确是这样的,即便是作为血脉相连的子女,我们也无法真正的感同身受。

因为我们没有老过。

当我们拥有尊严和自主的时候,从未曾想过失去它们是什么感觉。

老人不愿离开家去养老院,除了念旧,就是害怕成为养老院的“犯人”。

他们会以各种方式刷出自己的存在感。

比如我在养老院看到房间门口贴的春联,摆放的物件,都是在营造一个“自己家”的感觉。

我还看到一位七十六岁的老阿姨,孩子在国外,两年前她卖了房,搬进了高端养老院。

每周她都会买很多的花回来,剪好就放在公共区域,堆得满满当当的。

在这一片生机的花中,我看到了她对生活的爱和对自由的向往。

那么,在老人心中,最理想的养老方式是什么样的?最适合他们的又是什么样的?

我最近在看另外一本书,叫做《逆龄生长》。

里面提到了一个观点,虽然老人们在衰老的过程中,会变得越来越无助,但他们并不是退化成了小孩。

老人和小孩最大的不同,就是他们需要有机会,独立做选择。

你想想,老人为什么喜欢家?

因为家是你可以主导时间的地方。

在家里,你可以决定怎么安排时间、怎么分享空间、怎么打理自己的物品。

虽然他们每天能做的事情也不多,但每天早上一起来,决定今天要吃什么,是做选择吧?

决定今天要不要出门,也是一种选择吧?要买菜买什么,还是一种选择......

这种小小的选择集中在一起,才让人觉得,自己是为自己而活。

所以,在老人彻底失能之前,不要过度保护他们,让他们保持做选择的自由。

而研究表明:这种独立做选择的行为本身会延缓衰老。

平衡善意的保护和老人自立的尊严,可能是对他们最好的赡养。

拿出勇气,选择面对,不逃避。

有一句话叫做,父母是挡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墙。

有父母在,我们就觉得,死亡好像还很远。

没有父母在,我们就得孤独地面对死亡了。

我之前总是不愿意带父母去看养老院,其实是对父母的变老、死亡的恐惧和不接受。

再往深了说,是对自己变老、死亡的恐惧。

《最好的告别》这本书最后的忠告送给大家:

“在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时候,人至少需要两种勇气。

第一种是面对「人终有一死」的事实的勇气。

但是更令人却步的是第二种勇气—— 依照我们发现的事实采取行动的勇气。”

无论是作为子女,还是作为个体,我们必须拿出勇气,选择面对,不逃避。

图片来源:韩剧《我亲爱的朋友们》。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不为商业用途,如有侵犯,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插座APP立场。

END

关于作者

/About Author/

作者:高琳,“有意思教练”平台 CEO,曾任摩托罗拉亚太区高管,著有畅销书《职得》、《故事力》。本文来自:有意思教练(ID:EmpowerLeaders )。

最新推荐

/Recommendation/

企业培训 ▏入驻书城▏品牌联合▏转载开白

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合作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抢购《何川讲透升职加薪》

2023,助你升职加薪!

X 关闭

最新推荐

Copyright  © 2015-2022 华声纸业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36   联系邮箱:55 16 53 8 @qq.com